0%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可拍照 ★★★★

英仙座流星雨(Perseid,007 PER)可说是最有名的流星雨之一,因为它不但数量多,而且几乎从来没有在夏季星空中缺席过,可说是流星雨中的「老忠实」,每年固定时间稳定出现,是非专业流星观测者最好的流星雨,也是全年三大周期性流星雨之首。几乎整晚可见,且恰好在暑假期间,非常受到大家的欢迎。

自英仙座流星雨母彗星Swift-Tuttle彗星于1992年11月通过近日点后,英仙座流星雨更是大放异彩。今年的英仙座流星大有看头,极大时估计天顶每时出现率(ZHR)可达110,8月12日与13日的午夜后至曙光前都是观测英仙座流星雨的黄金时段,午夜时其辐射点位于东北方地平线,曙光前升至约80度高。更棒的是,今年的英仙座流星雨适逢初三,辐射点升起时眉月早已落下,完全不会影响流星雨的观测!

1501917726111398.jpg台北天文馆同仁于2015/8/12凌晨4:05拍摄的英仙座流星雨流星影像。版权所有:台北天文馆

1501918788138722.jpg

台北天文馆设置于阳明山湖田小学的流星监测系统于2016年8月12日凌晨3:20捕捉到的英仙座流星雨之火流星身影。

英仙座流星雨属于高速流星群,流星速度高达平均每秒59公里,其中45%有尾迹。由于英仙座明亮流星很多,所以即使在稍有光害的都会区,也能看到不少流星,如果在理想的观测地区,整个晚上甚至可能看见近千颗流星。

一般出现的英仙座流星亮度约在二等以上,平均亮度为2.3等,和北斗七星相近,不过偶尔也会出现多彩的火流星,亮度直逼金星,即使在光害严重的都会区也很容易看见。

1533376472722147.png

英仙座流星雨的来源

英仙座流星雨的母彗星是第109号周期彗星——斯威夫特-塔特尔彗星(109P/Swift- Tuttle)。这颗彗星直径约26公里,绕太阳公转一周约需133年。它上一次回归时间是在1992年,下一次需等到2122年。当地球接近或穿越斯威夫特-塔特尔彗星的轨道时,彗星遗留在轨道上的细小残渣(称为流星体)会受到地球引力吸引而落往地球表面,造成英仙座流星雨。其他流星雨的成因也是类似,不过有些流星雨的来源不是彗星,而是小行星,如极大期在12/14前后的双子座流星雨便是如此。

1501919571697172.jpg

流星雨的成因与彗星有关示意图。图片版权:台北天文馆

英仙座流星群曾在1991~1992年爆出400颗以上的数量;1990年代末数量已降成100左右。1990年代之后数量增多的主因就是母彗星于1992年的回归造成的。目前彗星正远离中,流星数量也有逐年降低的趋势,不过仍不容小觑。

您可至美国航太总署(NASA)全天监测相机(network of all-sky cameras)网站观看监测相机捕捉的火流星画面。

与英仙座流星雨有关的神话故事

希腊神话故事中,英仙座所代表的希腊神话故事人物柏修斯(Perseus)是天神宙斯(Zues)和阿尔戈斯(Argos)国王的女儿达那厄(Danae)之子。因有预言指出达那厄的其中一个儿子会对阿尔戈斯国王阿克吕修斯(Acrisius)不利,阿克吕修斯就干脆把达那厄藏在铜塔裡,不使人知道她的存在。结果却被好色的天神宙斯看到,趁达那厄熟睡时,化做一阵金雨与其交配,这才有了柏修斯。所以传说英仙座流星雨就是宙斯拜访达那厄的那阵金雨呢!

如何观察流星雨

观测英仙座流星与其实非常简单,只要找一处空旷、没有光害的地点,向天顶方向观看,便可看见许多流星。如果要拍摄英仙座流星雨,可以将相机架设在稳固的脚架上,光圈开到最大,焦距调至无限远,并使用400度以上高感度,以B快门曝光即可。

斯威夫特-塔特尔彗星遗留在轨道上的尘粒接近地球时,被地球引力吸引而形成英仙座流星雨。其中,火流星与一般流星的数量比例大约是1比数十左右,在光害较严重的区域,亮度偏暗的一般流星不易看见,使可见流星数量减少。因此,观赏地点最好尽量挑选光害稀少的环境进行观察。其中,高山水汽少、光害少、空气透明度高,是最好的观察地点;其次为远离城市的乡村地区。海边因水汽含量高,易吸收星光,条件不如高山好。城市内的观赏条件最差。

流星出现的时间和位置并不固定也无法预测,观看时切勿只盯着天空某个固定的地方,以免错失他处出现的流星,所以最好是挑选视野开阔的地区,躺下后轻松扫瞄全天空即可。

如果想要留下精彩的流星影像,可利用三脚架固定数码相机或数码摄影机,对准天空、按下快门后做长时间曝光摄影即可。一般数码相机可将感光度调高,并以延迟曝光模式拍摄,将更易捕捉流星,而不致会晃动相机使星点变形。

火流星超多的英仙座流星雨

英仙座流星雨的流星速度中等(平均每秒59.6公里),亮度中等到偏亮(平均约2等),常带有残余的尾迹且常出现彩色的流星,此外,根据往年观测资料发现它是一年当中出现火流星数量最多的一群流星雨。以下为自2008-2013年观测到的火流星统计数量统计,火流星数量最多的就是英仙座流星雨(PER),其次为12月中旬的双子座流星雨(GEM)、猎户座流星雨(ORI)等。英仙座流星雨火流星最亮亮度平均约为-2.7等,双子座流星雨则为-2等,几乎比英仙座流星雨的还暗了近1个星等。

美国NASA流星体环境研究室(Meteoroid Environment Office)研究员Bill Cooke指出:英仙座流星雨的火流星数量之所以这么多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它的母彗星也比较大的关系。

因此,数量稳定,流星平均亮度高,发生在气温适宜的夏季,使得英仙座流星雨成为非常适合大众观赏的一群流星雨。

1501920053719109.jpg

全年各流星群的火流星数量统计图。

下方是国际流星雨组织(IMO)汇整全球观测者报告的2014年英仙座流星雨数量随时间变化图。2014年在几近满月的月相影响下,ZHR最多时(ZHRMAX)仍达68颗,且亮度指标(r)达2.0,比原本预估的2.2还亮。由此可知,英仙座流星雨绝对是值得推荐观赏的天然烟火秀喔!

1501920853120568.png

英仙座流星雨的历史

英仙座流星雨最早的历史记录出现在西元36年的中国史籍中,记录了超过一百颗流星,日本与韩国也分别在八至十一世纪有详细的记载,但十二至十九世纪则只有零星记录。八月流星之多早已为人所知,英仙座流星雨甚至有「圣劳伦兹之泪」之称,因为在每年八月十日的圣徒日时,在英仙座总有大量的流星出现,但英仙座流星雨每年周期性出现的确认则是在1835年被记录。

第一位对英仙座流星雨进行计数统计的是Eduard Heis,他在1839年统计每小时英仙座流星数量达160颗,自此之后,Heis与全球其他观测者每年都做类似的计数,至1858年止,历年来平均每小时出现数量为3788颗,有趣地是,1861年突然激增至78102,1863年更提高至109215,到1864年数量仍高于平常。根据Giovanni Virginio Schiaparelli计算18641866年英仙座流星雨轨道的结果发现,英仙座流星雨极有可能和一颗周期120年的Swift-Tuttle彗星(1862 III)有关,因为每当这颗彗星接近近日点后,流星数量便有激增的现象。109/P Swift-Tuttle彗星最初是由Lewis Swift与Horace Tuttle分别于1862年七月发现的,当时它是一颗7.5等的彗星,9月初时升高至二等,彗尾长25~30度(北斗七星的六倍长),相当壮观!这也是人类首度发现流星雨和彗星之间的关联。

到了二十世纪初,英仙座流星雨数量有降低的趋势,在1901~1910年间,Denning的统计平均每小时数量为五十颗左右,1911年更降到只有四颗,1912年也只有12颗。正当人们怀疑英仙座流星雨是否已经「寿终正寝」时,接下来的几年它却又恢复正常,并在1920年意外地发生大爆发,达到每小时两百颗以上!最令人不解的是,此时其母彗星在远日点附近!虽然英仙座流星雨1920年代有几年又陷入低潮,但是在1931年与1945年分别又达到每小时160颗与189颗的规模,后来一直到1960年代都没再发生异常现象。

1973年,Brian G. Marsden预测Swift-Tuttle彗星将在1981年9月16.9日到达近日点(+/-1.0年),这个消息立即吸引了大批的观测者加入英仙座流星雨的监测行列。这项预测果然没有让人失望,英仙座流星雨从19661975年间的平均每小时65颗跃增至19761983年的90颗,1983年时最高甚至达到187颗过,虽然这次流星观测者算是大饱眼福,但彗星观测者却始终没有看到这颗神秘的Swift-Tuttle彗星。

在1983年的高峰之后,英仙座流星雨又开始走下坡,1984年的极大期刚好在满月后一天,但荷兰流星协会仍然记录到最高每小时60颗。1985年,虽然没有月光的干扰,但数量已降至每小时40~60颗,1986年的情况也差不多。

1990年代初,Marsden公布了新的预测,如果P/Swift-Tuttle彗星与1737年Kegler所观测的是同一颗彗星,那么它将在1992年十二月再度通过近日点,随后,Swift-Tuttle彗星在1992年二月被发现,但英仙座流星雨则到1993年才在欧洲出现极大,当时全球观测者蜂拥至中欧观测这次流星雨,果然不负众望地出现每小时200~500颗的惊人数量,这股高潮一直持续到1994年。

自1860年代起,参与英仙座流星雨观测与记录者就不断增加,使得英仙座流星雨的记录相当丰富且完整,其中又以William F. Denning的记录最多,他在1869~1898年间,共记录了2409颗英仙座流星,是第一位测量出辐射点每日移动量的观测者。

除了主要辐射点在英仙座η外,自1879年以来还有几个次群也都曾被记录过,例如Denning 就指出他曾在英仙座χ和γ同时观测到流星群,在次群中又以英仙座γ最活跃、最常被观测到的流星雨。英仙座流星雨除了η的主群与次群中最活跃的γ群外,还有α、β群,但出现时间非常短暂。以下是各次群的记录统计:
γ群:主要出现在八月十一至十六日间,辐射点为赤经41度,赤纬+55度,辐射圈直径约2度,流星数量随主群变化。
χ群:出现于八月七日至十六日间,辐射点赤经35度,赤纬+56度,辐射圈直径约2度,极大出现于八月九至十一日间。
α群:出现于八月七日至二十四日间,辐射点赤经51度,赤纬+50度,辐射圈直径约1.5度,极大出现于八月十二至十七日间。
β群:出现于八月十二日至十八日间,辐射点赤经47度,赤纬+40度,辐射圈直径约1度,出现数量不规律是英仙座流星群中最弱的次群。

在最近三、四十年间的观测中也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英仙座流星的亮度似乎在极大前比较亮,1953年,A. Hruska(捷克)发现在八月八日至十二日间出现的英仙座流星平均亮度约2.5等,但八月十二、十三日降到2.8等,十四、十五日更降到3.4等,1956年,Zdenek Ceplecha也观察到类似的光度降低现象:八月四至十日间平均亮度为2.68等,但八月十至十五日则降至2.94等,光度最高的时段反而发生在八月六、七两日的2.31等,十三、十四日为3.18等。虽然Hruska与Ceplecha 的观测结果似乎不尽相同,但从各方观测报告来看,两者的数据皆获得支持。1983年,另一支西班牙流星观测组织对英仙座流星雨的光度作了详尽的记录,结果比较接近Hruska的数据,在八月一日至十三日间,流星的平均亮度从1.75 逐日降至2.04等,之后在十四日降至2.19等,十五日2.52等,十七日2.77等,十九日2.92等,二十日为3.45等。英国流星协会主席Robert Mackenzie认为英仙座流星光度分布是受到流星体质量密度变化的影响。

1986年,Paul Roggemans(比利时)在七月二十七日至八月十六日间共观测了1315颗英仙座流星,平均光度为3.10等,其光度变化大约是逐日递减10%,但有两个例外,一是八月五、六日与六、七日间,光度陡降至3.54 等,第二个是在八月九、十与十、十一日间,光度降至3.71等,从这组资料来看,似乎又较接近Ceplecha的说法。不论如何,从上述这些光度记录可知,英仙座流星雨的流星体分布并不均匀。

另一项从最近三、四十年统计出来的结果发现,英仙座流星出现尾迹的比率相当高,这也是英仙座流星雨在古代即受到注意的关键之一。Miroslav Plavec研究了19331947年间8,028个英仙座流星,发现在1933年有尾迹的比率为45%,1936年为60%,1945年35%,1947年则为53.5%,从19311985年间将近六万颗流星记录来看,有尾迹的比例则为45%。自1860年代起,英仙座流星雨的轨道资料就一直比其他流星雨都要多且详细,尤其在最近几十年间,天文摄影与电波观测兴起,使得轨道要素的准确性更加提高。

1533379819882031.jpg

图说:英仙座流星雨(NASA/JPL)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C/2016 M1 (PANTARRS)是近期最亮的彗星。这颗彗星于8/11以2.22AU的距离通过轨道近日点,此时亮度可达8~9等左右,位于南天的圆规座中,对台湾地区而言过于偏南,仰角仅有8-10度左右,不易观察,但若有到纬度南边一点旅游者,则不妨利用口径10公分以上的望远镜进行天文摄影纪录。

1533373164491521.png

C/2016 M1彗星在天空中行进轨迹示意图。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2018/8/11将发生一场日偏食,沙罗周期编号第155号,最大食分为0.7361,其中月影初触地球的时间(P1)为北京时间16:02,月影完全离开地球的时间(P4)为19:31。可见于北极、格陵兰、北欧、俄罗斯、蒙古至中国大陆一带,台湾地区不可见,有计划到前述地方旅游者则不妨注意相关讯息。观赏日偏食需全程使用适当的太阳滤镜或日食眼镜,或者可使用投影方式进行观察,千万不可用眼睛透过望远镜直接观察,以免造成眼睛损伤。

本次日食仅有月球半影扫过地球北极附近,因此只有日偏食。 而当天凌晨2:07适逢月球通过近地点,月球离地球比较近、视直径比较大,所以如果这次的日食为中心食,也就是月球的本影有落在地球上的话,那么太阳被月球盘面遮蔽的时间就会比较久,造成的日全食时间就会比较长。可惜了啊~

1533371583499753.jpg

2018/8/11日偏食可见区域示意图。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肉眼观赏 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 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橙黄色的毕宿五是金牛座的主星,正式星名为金牛座alpha星(α Tau),也是全天20来颗1等星之一,由于位在黄道与白道附近,故常会与月球遭遇,甚至因为太接近而发生月掩毕宿五事件。当从地球中心向外看,毕宿五和月球的赤经经度相同时,称为「毕宿五合月」,通常就是毕宿五和月球比较接近的时候。

2018/8/7的凌晨3:01毕宿五合月,地心所见的毕宿五位在月球以南仅1.1度的地方,大约相当于2倍满月直径,或是手臂打直后的食指宽度。此时的毕宿五和月亮在东方地平面上,以肉眼便可观赏,也可利用双筒望远镜辅助观赏,不过双筒中呈现的只是放大的月球,毕宿五仍然呈现星点状。

欣赏毕宿五合月的同时,可以顺便找找毕宿五所在的V字形牛脸,这是所谓的「毕宿星团」,不过其实毕宿五不属于这个星图,只是恰好在同一视线方向上。另外,在毕宿五和月球的上方,是牛背上M45昴宿星团,又称为七姊妹星团,视力好的人可以裸眼(不使用望远镜)见到其中的6颗或8颗比较明亮的成员星,望远镜中或利用天文摄影方式则可见到更多的成员星,摄影影像中还可见到被星团成员照亮的蓝色云气,如薄纱般环绕众星,宛如仙境呢!

1533369700866384.png

2018/8/7凌晨3:00,毕宿五和月球相对位置示意图。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软体产生。


延伸阅读:2018年8月7日凌晨,月掩毕宿五

发布单位:民政部

为推进天体地名标准化,满足科学研究和社会应用需要,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的有关规定,经标准化译写和审核,现正式公布冥卫一(Charon)首批地名标准汉字译名,请遵照使用。

民政部
2018年7月23日

第一批冥卫一地名标准汉字译名表(共12个)

序号  标准汉字译名 国际通用名 1  阿尔戈深谷  Argo Chasma
 2  巴特勒山   Butler Mons
 3  卡莱巫切深谷 Caleuche Chasma
 4  克拉克山脉  Clarke Montes
 5  多萝西坑   Dorothy Crater
 6  库布里克山  Kubrick Mons
 7  曼杰特深谷  Mandjet Chasma
 8  纳斯尔丁坑  Nasreddin Crater
 9  尼摩坑    Nemo Crater
 10   珀珂斯坑   Pirx Crater
 11   离婆底坑   Revati Crater
 12   萨特阔坑   Sadko Crater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根据掩星专家Steve Preston的预测:2018/8/7晚上21:28,137号小行星存女星((137) Meliboea)将从11.8等的恒星UCAC4-444-089090前方通过而造成小行星掩星现象。掩食带通过台湾西部的澎湖、嘉义、云林、彰化台中、南投、苗栗新竹、桃园、新北、台北、基隆、宜兰等地,部分台南和花莲地区也可能有机会看见本次掩星事件。由于被掩恒星仅11.8等,需利用口径15-20公分以上的望远镜进行观测。

1532968240263028.jpg

2018/8/7晚上21:28,存女星掩星可见区域示意图。

由于掩星时间非常短,建议最好使用校过时的录影设备,加在望远镜后方进行观测,录影设备的时间误差勿超过1秒钟。观测结果,连同观测者姓名、观测地点(经纬度与海拔高度)、仪器等,可寄至tam001@tam.gov.tw,将协助转寄给Steve Preston博士以提供科学分析。

UCAC4-444-089090位在赤道座标(J2000.0)RA: 18h59m20.6406s DEC: -01°18’51.294”,这颗恒星属于天鹰座,掩星发生当时,恒星在南方仰角约63度的地方。小行星本身亮度+11.8等,与UCAC4-444-089090相当,所以望远镜中能看到小行星和恒星互相接近,掩星,然后又互相分离的画面,两者合成的亮度约为+11.0等左右。恒星被小行星掩住的时间长达21.4秒,恒星亮度估计会减少+0.7个星等。其他详细预报资料与星图请参见Steve Preston掩星预报网

这颗小行星直径约144公里,位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的主小行星带外侧,属于以它为名的小行星家族,换言之,存女星是该家族中最大的主要小行星。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长达5.52年。按化学组成性质,这颗小行星以及它的家族成员都属于C型小行星,主要组成成分为碳酸盐类物质,而从光谱来看,这些小行星尚可能有含水物质。1990-1991年经过亮度曲线分析结果,这颗小行星的自转一周约需15.28小时,但在2009年的新研究却发现自转周期应该是25.676天左右。表面反照率约0.0503,虽不及(1436)萨隆塔小行星,但也是偏暗的了。

存女星小行星由奥地利天文学家J. Palisa于1874/4/21在奥地利海军天文台(Austrian Naval Observatory)观测时发现。其名Meliboea来自于希腊神话故事中的女子名,有人认为是大洋河河神欧开诺斯(Oceanus)的女儿之一。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赏方式:需以口径10公分(4吋)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赏 可拍照

根据掩星专家Steve Preston的预测:2018/8/5凌晨1:53,1436号小行星萨隆塔((1436) Salonta)将从11.7等的恒星UCAC4-469-130550前方通过而造成小行星掩星现象。掩食带通过金门、台湾北部的苗栗、新竹、桃园、新北市、台北市、宜兰等地(蓝线之间的区域),而基隆、台中、南投与花莲的北部也可能有机会看见本次掩星事件(红线之间的区域)。 由于被掩恒星仅11.7等,需利用口径15-20公分以上的望远镜进行观测。

1532967115595635.jpg

2018/8/5凌晨1:53,1436号小行星萨隆塔掩星可见区域示意图。

由于掩星时间非常短,建议最好使用校过时的录影设备,加在望远镜后方进行观测,录影设备的时间误差勿超过1秒钟。观测结果,连同观测者姓名、观测地点(经纬度与海拔高度)、仪器等,可寄至tam001@tam.gov.tw,将协助转寄给Steve Preston博士以提供科学分析。

UCAC4-469-130550位在赤道座标(J2000.0)RA: 21h24m16.4450s DEC: -03°46’20.200”,这颗恒星属于小马座,但是掩星发生当时,恒星在西南方仰角仅61度的地方。而萨隆塔小行星本身亮度+14.7等,比与UCAC4-469-130550暗很多,所以一般望远镜中只能看到恒星本身突然变暗又变亮的景象,但若是使用口径30公分以上的望远镜,或许能看到小行星和恒星互相接近,掩星,然后又互相分离的画面,两者合成的亮度约为+11.6等左右。恒星被小行星掩住的时间约5.4秒,恒星亮度估计会减少3.1个星等。其他详细预报资料与星图请参见Steve Preston掩星预报网

这颗小行星直径约63公里,位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的主小行星带的外侧,不属于任何已知的小行星家族,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长达5.58年。按化学组成性质,这颗小行星属于P型小行星,含有丰富的矽酸盐、碳和无水矽酸盐,内部可能有水冰,反照率很低,只有0.028左右,这表示它反射太阳光的比例很低,表面显得很暗,或许是太阳系内最暗的天体之一。天文学家由其亮度变化曲线,测定其自转依周所需时间约8.861小时和8.8716小时,之所以有两组自转周期,是因为经由电脑模拟后,发现它有两组自转轴,所以整体看来像是乱滚一样。

萨隆塔小行星发现于1936/12/11,故发现当时的暂时编号为1936 YA,是由匈牙利天文学家György Kulin在匈牙利布达佩斯的康科利天文台(Konkoly Observatory)观测发现。Salonta之名来自Kulin出生的罗马城市Salonta。不过其实在3天后的1936/12/14当晚,法国天文学家André Patry在尼斯天文台(Nice Observatory)也曾独立发现过这颗小行星,只是国际小行星组织( Minor Planet Center)只认证首位发现者,Patry因而错失发现权。而后天文学家根据其轨道回溯,发现在1933年、1934年都曾有人观测并纪录过,分别被列为1933 FX1、1934 NU,只是当时没有发现是同一颗,导致这两次编号的发现者也错失了这颗小行星的命名权。

预报:哈尔滨 金龙鱼
参考:有趣天文奇观网站

在2018年8月7日凌晨,将会发生月掩金牛座毕宿五的天文现象。

月球运行时挡住背景恒星或行星,被称为“月掩星”。毕宿五是位于金牛座的一颗橙红色亮星,亮度在0.9等左右。

这次的月掩毕宿五,在亚洲中北部、中国的内蒙、黑龙江极西北部可以看到。毕宿五由月亮 亮面掩入,再由暗面复现。其他地区在8月7日凌晨至天亮前东方天空可见毕宿五伴月。

1532797041102990.png

2018年8月7日凌晨,月掩毕宿五掩始前Stellarium模拟图

掩食带区域图中,在掩食带边缘(南界限和北界限)数公里地区,当月球不规则的边缘掠过恒星的时候,观测者会看见恒星数度消失及重现,称为掠掩。由于观测掠掩能间接得出月面边缘的准确地形,因此比一般月掩星更具有科学价值。

由于各地见掩情况不同,掩星预报会有几分钟的误差,需提前准备,利用相机拍摄或借助双筒/小型望远镜观赏。

1532797564292954.png

2018年8月7日凌晨,月掩毕宿五掩食带区域图,底图来自Occult

最后提醒一下,8月份已经进入了一年中最为酷热的阶段,后半夜观测要注意做好防暑和防蚊虫工作。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球状星团是非常古老的恒星系统,里面拥有数十万至百万颗恒星,以引力聚集成球形。银河系已经发现近200颗球状星团,由于球状星团较明亮,科学家认为尚未发现的球状星团应该不多。不过,巴西的天文学家Denilso Camargo最近以NASA的宽视场红外巡天太空望远镜(WISE)公布的影像中,一口气发现了5个球状星团。

新发现的球状星团,分别命名为Camargo 1102,1103,1104,1105和1106,其年龄介于125至135亿年之间,几乎是银河系最早期的恒星。其中Camargo 1102位于银河系中心的另外一侧,距离太阳26700光年,距离中心则为2800光年。 其他星团则与太阳同侧,距离太阳约14,700-18,900光年,距银河系中心的距离则为6,800-11,700光年,由于位于银河盘面方向所以不容易发现。天文学家认为,这些新发现的球状星团有助于了解银河系形成和早期演化。

资料来源: sci-news

1532774834318961.jpg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欧南天文台(ESO)的甚大望远镜(VLT),开始使用新的自适应光学系统(adaptive optics,AO),成效良好,获得不逊于哈勃太空望远镜的海王星影像。由于大气扰动会扰乱天体光线进入大气的方向,造成望远镜实际的解析力远逊于理论值。因此,天文学家发射昂贵且难维修的太空望远镜以避开大气扰动。但地面天文台也发展自适应光学来减轻并修正大气扰动的影响!

自适应光学系统在20多年前开始发展,原理是望远镜先观测恒星(引导星),并得到大气扰动造成的光波波前畸变(也就是模糊星点),由于已知所观测天体应该是点状,电脑计算后再改变反射镜形态为补偿,进而回复清晰的星点,而同视野的天体也获得修正。但受到技术限制,早期的自适应光学系统仅能观测近红外波段,且能够观测的有效视野较小。

最近,8米级的甚大望远镜开始使用新的自适应光学系统,名为Galacsi(Ground Atmospheric Layer Adaptive Corrector for Spectroscopic Imaging)。为了能观测没有适合的恒星为引导星的天区,它使用四个雷射创造自己的“恒星”, 并每秒修正镜片约1,000次,如此可消除望远镜上方900公尺大气造成的扰动。由ESO公布一系列海王星影像,显示该系统对大气扰动的补偿非常有效,观测效果丝毫不逊于哈勃太空望远镜。

1532617179338183.jpg

1532617460375394.jpg

资料来源:Popular Mechan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