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发布单位:中国虚拟天文台

2017年12月31日,包含先导巡天及正式巡天前五年观测数据的LAMOST DR5数据集正式发布,供国内天文学家和国际合作者使用。

截止到2017年6月,LAMOST已顺利完成了一期五年正式巡天,获取了超过国际其它巡天项目发布光谱数总和的海量数据,吸引众多天文学家利用这些数据发表了200多篇科研及技术论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515319305358697.png

LAMOST DR5的天区覆盖图,不同颜色代表不同观测年度。

LAMOST DR5包括先导巡天及一期五年正式巡天4154个观测天区中逾9百万条光谱,其中高质量光谱数(S/N>10)超过750万条。另外,发布数据中还包括了5百万颗A、F、G、K型恒星参数表,50万颗M型矮星参数表等。LAMOST再一次以“实际行动”证明了其光谱获取率世界第一的能力。

1515319560455582.png

科学用户可登录网站进行数据查询和下载:
http://dr5.lamost.org

数据发布系统由中国虚拟天文台(China-VO)研发并提供技术支持。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测方式:vtype_1.jpgvtype_4.jpg

土星和水星近期的位置很接近,在1/13两者赤经相合之后,极细的残月在1/15凌晨加入它们的行列,形成土星水星拱残月的景象。可在1/15凌晨接近天亮前半小时左右朝东方低空观看,月龄27.5、朔前2天的极细残月位在土星的左上方。水星亮度-0.3等,土星亮度+0.4等,在月光和晨曦的辉映下,并不十分明显,建议可利用双筒望远镜协助观赏。

1515235300821603.png

2018/1/15凌晨5:50,水星土星拱月景象示意图。
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软件产生。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测方式:vtype_1.jpgvtype_4.jpg

每年1/13-14,太阳在6:41才从海平面冒出,是台北地区一年中日出最晚的时候。这是受到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为椭圆形而使公转速度并非等速,1月在近日点附近而使地球公转速度比较快,真太阳日会比平均太阳日(平均24小时)还要长一些,再加上地球是球体且自转轴相对于公转面有一约23.5度倾角影响的综合结果。

1515234674325187.jpg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测方式:vtype_1.jpgvtype_4.jpg

火星和木星于2018/1/7最接近至12角分后,两者逐渐分离。下弦过后1-2日、接近半圆形的残月,在1/11-1/12凌晨加入木星和火星的行列,形成双星拱残月的景象。可于这两日的天亮前朝东方低空观看,其中1/11凌晨天亮前的残月在木星左上方6-7度远之处,1/12凌晨天亮前的残月则来到火星左下方6- 7度远之处。其中木星亮度-1.9等,火星+1.4等,亮度相差比较多,但仔细看,仍能在木星左下方找到红色的火星。

1515232668455767.png

1515232947736031.png

2018/1/11(左)和1/12(右)凌晨5:00,火星木星拱月景象示意图。
以上示意图由Stellarium软件产生。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测方式:vtype_1.jpg vtype_2.jpg vtype_3.jpg vtype_4.jpg

当从地球中心向外看,火星和木星的赤经经度相同时,称为「木星合火星」,通常是这两颗行星比较接近的时候。

2018/1/7的中午12时木星合火星,地心所见的木星位在火星以北仅0.21度的地方。在1/7前后数天的清晨2:30后至约6:00天色大亮前这段时间,朝东方天空观看,都能见到木星和火星接近的景象,不过其中以1/7凌晨时最接近,两颗行星相距约12角分,小于满月直径的一半!但是两颗星亮度差很多,可先找到-1.9等的白色木星,那么+1.4等的红色火星就在木星右方。使用肉眼、双筒或一般望远镜观赏皆可,也适合进行简单的天文摄影;望远镜中还可见木星叫亮的卫星,十分有趣。

1515231331143921.jpg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丨 观测方式:vtype_2.jpg vtype_3.jpg vtype_4.jpg

刚在2017年10月2日发现的新彗星海因兹(C/2017 T1(Heinze)),将于2018年1月6日达到最大亮度,估计约为+7.8等,在鹿豹座方向,约在御夫座五车二至北极星的中途,整晚可见,使用双筒望远镜或口径10-15公分以上的望远镜为佳。

20180101-0312-2017T1.png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理论上,在脉冲星旁,可能也有适居行星存在!脉冲星(pulsar,亦称波霎)是一种快速旋转的中子星,会发出极短的脉冲辐射。根据最新的研究显示,这样的行星可能有浓厚的大气,能将脉冲星放出的致命X射线和高能粒子转换为热能。这篇研究由英国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及荷兰莱登大学(Leiden University)的天文学者发表在《天文与天文物理学》(Astronomy & Astrophysics)杂志上。

脉冲星周遭的环境非常严苛,是大质量恒星在生命末期经历超新星爆炸后,所形成的塌缩核心,只有10到30公里宽,具有强烈的磁场,会吸积物质,并且规律地放出X射线和高能粒子。

虽然如此,脉冲星周围仍可能有系外行星存在。第一颗在脉冲星旁发现的系外行星是PSR B1257+12,但目前天文学家不知道这些行星是在大质量恒星爆炸形成脉冲星之前,就已经存在于轨道上,或是之后才形成的?这些行星所接收到的可见光非常少,但一直受到来自脉冲星的高能辐射和恒星风袭击,这样的行星有可能适合生命居住吗?

天文学家首度计算中子星周围的适居区(宜居带,habitable zone)──这是指恒星周围的行星表面温度能有液态水存在的范围。他们的计算结果显示,中子星周围的适居区范围可能有地球道太阳的距离这么远,其中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这颗行星得要是「超级地球」(super-Earth),也就是质量介于地球的1至10倍左右。如果行星太小,那么在数千年内,它的大气可能就已经被脉冲星的恒星风吹散。所以这样的适居行星,大气得要是地球的100万倍以上,这样的行星表面可能会像是地球深海的海床。

这些天文学家利用钱卓X射线太空望远镜(X-ray Chandra space telescope)研究了2300光年外的脉冲星PSR B1257+12,发现周遭的三颗行星中,有两颗是超级地球,质量约为地球的4至5倍,且距离脉冲星也够近。这两颗行星的表面温度可能能有液态水存在,但目前天文学家仍不清楚这两颗行星是否有够厚的大气层。

资料来源:http://www.cam.ac.uk/research/news/habitable-planets-could-exist-around-pulsars,台北天文馆胡佳伶编译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天文学家在哈勃太空望远镜(Hubble Space Telescope)所拍摄的最新影像中,发现了五颗先前未知的小行星。哈伯太空望远镜在执行边境星场(Frontier Fields)计划时,观测距离我们数十亿光年的六个星系团,并将不同时间所拍摄的多幅影像叠加起来,就成了上面我们看到的这张影像。

看到那些弯弯的白色线条了吗?那就是小行星!因为在不同时间进行曝光时,小行星的位置也移动了,有些小行星还被观察到好多次呢!除了五颗未知的小行星外,另外还有两颗是先前已有编号的小行星。这五颗小行星都位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内,但因为光度太过于暗淡,因此之前的观测从来没有发现到它们。

1514992573589578.jpg

Image Credit: NASA, ESA, and B. Sunnquist and J. Mack (STScI)

资料来源:http://www.sciencemag.org/news/2017/11/five-new-asteroids-surprise-astronomers-hubble-images,台北天文馆胡佳伶 编译

发布单位: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历经飓风袭击波多黎各岛后,阿雷西波天文台(Arecibo Observatory)已恢复正常运行,在2017年12月为近地小行星3200 Phaethon接近地球时,提供了迄今为止最高解析图像(每像素75米)。雷达显示小行星是球形的,并在赤道附近观测到至少几百米的大凹陷,以及在极区明显的黑色圆形特征。科学家此黑色特征可能是陨石坑等地形凹陷,而无法反射雷达波。Phaethon是被列为“潜在危险”的近地小行星之中第二大,新的观测结果显示,其直径约为6公里,比之前的估计大1公里。

3200 Phaethon是1983年10月11日,天文学家在红外寻天太空望远镜(IRAS)的影像所发现。没多久,天文学家Fred Whipple就指出Phaethon与之前观测到数颗双子座流星的轨道参数相近,因此Phaethon就是双子座流星雨的母体。Phaethon归类为阿波罗型小行星,近日点距离只有0.140AU,比水星近日点小一半,远日点达2.403 AU,也超越火星一半,因此其轨道性质较类似彗星。此外,2010年日地关系天文台(STEREO)也观测到喷发现象,所以也归属于岩质彗星,12月10日,Phaethon距离地球仅0.06893 AU,是2093年前最接近时刻! 观测时距离为1.03千万公里,约地月距离的27倍。

1514988378652560.jpg

资料来源:https://www.jpl.nasa.gov/spaceimages/details.php?id=PIA22185
编译:台北天文馆JIMLEE